柘城故城西城墙暨邵园汉墓保护展示工程近日开工,这标志着该项目在2018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后正式进入保护展示阶段。
说起“古城墙”,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古城墙的旁边就是曾经的“北旧湖”,那里景色优美,留下了许多柘城人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曾经的北旧湖,现在的容湖,在400年前并不是一个湖,而是一座古城,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达两千多年。明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大水直泻柘城,也就是从那以后,柘城故城成为了一片汪洋,后来的北旧湖、今天的容湖就是柘城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柘城故城.故城西城墙
柘城故城位于柘城县城关镇春水路北侧,平面近方形,面积约404.74万平方米;城墙周围还有宽36至140米的护城河。它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延续不断的大型聚落遗址。
故城西城墙位于县中医院西侧,总长度1600米,西关村以北残存的城墙南北长915米,墙基宽43米,现保留在地面以上的城墙南北长230米,宽10至15米,高5至10米不等,城墙为夯土筑就,夯土城墙早于战国,至明代废弃。该城墙是多个朝代筑修形成,是豫东地区保存较好的一段土城墙。
柘城故城层叠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早在1977年,“柘城故城”就被当时的柘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标志牌。2000年,柘城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柘城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故城墙(1941年10月拍摄)
柘城故城城墙内,就是故城的腹地,考古工作者考查发现了街道、水道设施、水井、冶铸作坊等遗迹。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等纹饰陶片。还有鼎足、鬲足、陶罐等标本。还出土有汉代的墓葬,隋、唐、宋、元、明等多个时期的陶片和瓷片。同时,还发现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纺轮、网坠、角器、蚌器等物品。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柘城故城建城科学史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像柘城故城这样完整、大规模的城池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它对研究中国古城池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展示工程开工
多年来,柘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对柘城故城西城墙、邵园汉墓保护工作进行勘探、研讨、编制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并上报省、国家文物局进行审批。柘城故城西城墙暨邵园汉墓保护展示工程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现已正式进入保护展示阶段。
保护展示工程大体方案
西城墙主要破坏因素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坍塌、冲沟、表层劣化、生物破坏、人为破坏为主要破坏类型。
保护展示工程将对文物本体各类病害、破坏进行治理,对存在结构稳定性问题的部位进行加固,延缓自然损伤,治理危害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治理、预防人为破坏因素和动植物病害。拆除占压的建筑物、构筑物,在城墙范围内禁耕、禁污、禁取土,在城墙四周增设防护围栏。
展示利用
1、在城壕的遗址范围内铺设宽1.5米鹅卵石带,以表示城壕边界。城壕内部区域种植草坪。总面积共63070㎡。
2、在城门遗址区域采用绿植,标识出原城门位置。总面积802㎡。
3、在城墙四周增设防护围栏,总长度1653米。
柘城故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效果图
故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以现状修整保护为主,通过治理坍塌、表层裂化以及治理人为破坏,改善排水与防治水土流失,重点做好文物本体遗迹的现状保护,延续城墙现状外形,尽可能保存柘城故城城墙真实的历史信息。
项目实施之后,将大大改善故城的环境面貌,激发其文化要素,最大可能地保护其真实历史信息,为故城的总体保护和利用展示奠定基础,对促进柘城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