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因一篇《中原书坛不老松》而成为“网红”的袁鸿典老师格外忙碌,前来拜访者、求字者络绎不绝。他高兴地说:“我在教育岗位上干了一辈子,退休20多年了,想不到在书法方面出了名。”
自从《中原书坛不老松——85岁的书法家袁鸿典印象》在去年10月30日《美中时报》中国艺术版刊出后,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美术网以及《中华儿女》杂志社等数百家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竞相转载、转发,许多人通过融媒体一睹了袁老师的风采和他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在去年11月11日举办的2018中国永城国际万人徒步大赛中,袁鸿典老师书写的“大汉之源”横幅,更是受到大赛组委会的欢迎。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袁鸿典,退休前是我县一位中学高级教师。他从6岁进私塾开始学写毛笔字,受到老师的严格训练。那时候,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写不好毛笔字走不出学堂。童年时期的刻苦练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认真写好一笔一画的习惯,一直伴随他终生。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里,也一直保持着写毛笔字的习惯。
退休教师袁鸿典
在中小学教书的时候,他虽然担任的是数学课,但由于他国学文化的功底扎实,又擅长书法艺术,校领导常常抽调他去帮助整理材料、写毛笔字,他因此也成了大忙人。逢年过节,亲戚邻居门上贴的春联,要他写;村里人家平时有了喜事,请他写;学校里出墙报、刷标语,也都是由他来完成。大家都说,袁老师脾气好,为人随和,无论是公事私事,随请随到,从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就这样,即使在文化荒芜的日子里,他也没放弃自己对书法的爱好。是生活,人情,逼迫着他把书写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他教过的学生还依稀记得,那时候,校园里,村头上,到处都贴着袁老师写的大字。
“从前也没有想过成为什么书法家,只是多写、多练,把字写得美观大方。后来,我才开始专攻柳体,又学习了王羲之的《十七帖》等,阅读了舒同、启功等大师的作品,让自己的书写路径逐步向名人大家靠近。”袁鸿典先生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说起话来仍然铿锵有力,思路敏捷。
1994年从教育战线退休之后,袁鸿典把练习书法当做了养生的一种手段,也是他生活中的必修课。无论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从没有停止过书法练习。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时刻关注时政新闻,家里面的党报党刊他一天不落地学习。因此,他发自内心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为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欣慰。他书写的内容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他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不计名利,忘掉得失,只要对社会有益,能够对人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就把书法作品相赠送。
2012年8月,袁鸿典老师应邀参加了由健康时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征集的以“养生、抗衰老”为主题的书法大赛,他的作品获优秀奖。在平时,他也喜欢书写与健康养生有关的名言警句,然后挑拣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送人。他把自己的书法练习与思维训练和身体锻炼结合起来,每天都要写上几个小时,有时候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说:“我喜爱书法艺术,笔墨纸砚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一天也离不开它们。”
2013年12月,袁鸿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以“愿天下老人都健康长寿、开心快乐”为主题的五棵松书画展。袁老师参展的20多幅书法作品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所书写的内容既有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也有他自己创作的近体诗。他的字体雄健有力,内容健康向上,那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力,像他的身材一样板正、硬朗而又富有“精气神”,多种字体的融合,显示了袁老师的书法才艺。
袁鸿典作品刊登在2018年6月《中国艺术时空》封三(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尽管儿孙满堂,但“晚年唯好静、一心练书法”是袁鸿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以积极开朗、乐善好施的心态,把“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书写下来,赠送到学校、幼儿园及社会慈善机构。他的书法风格也体现在家教、家风方面。在他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时时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他和老伴用勤劳的双手哺育了两儿、两女。如今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孙辈们也都学业精进。老人家在安享晚年的同时,时时关心着国家大事,他不停地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为时代讴歌。袁鸿典老师的书法作品目前被多家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同时也被带到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