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无法在世界上消失,就像犯罪无法彻底消失一样,这种负能量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反向锤炼着孩子们的处事能力。
学生们生存的空间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放任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本身也是给他走向社会一个过度。
我们无法24小时监控一个孩子的生活,为他提供全天候的保护与帮助。
执法者在社会中追求着正义,但是没有绝对的公平。
校园里也是一样,发生所有问题的根源我们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等等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但是问题最后解决的方式往往还是在孩子本身。
我们教会他们自我保护,也要教会他们承受痛苦。
一、穷孩子与富孩子?
校园暴力发生的双方当事人家庭都有共性的问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电影中被欺凌一方的孩子家里条件很差,从贫困生的角度而言,她的家庭条件赋予她自卑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往往是因为他需要承受更多的隐忍,如果条件允许估计没有人愿意早当家。
人的本能就是放纵,没人愿意隐忍。富孩子放纵过后有人收场,所以会更有底气。
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确实都不是问题,电影中的欺凌者也很清楚这样的规则。
穷孩子凡事只能靠自己,没有底气、没有资本去追求本职以外的一切愉悦,他只能克制,遇到问题也会选择隐忍。
隐忍是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完全集中到学习一件事。
生活在阴沟里但也要仰望星空,他们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尽管如此但现实残酷,肉包子不是随便就能吃的,差等生的死循环依然无力改变阶级。
学识所改变的只是一个需求层次的越级。
二、每个人都在爬级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在完成从生理、心理、情感、尊重一直到自我实现的爬级。
越是被欺辱的孩子越是从最低层级爬起,有的孩子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有的孩子刚解决温饱就面临着安全感缺失。
可以说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大部分要依靠原生家庭的强力输出,如果家庭这一块输出不足,那么问题来了,问题少年就来了。
法律不能实现全覆盖。
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要依赖自己的强大,或是身体,或是心理。
身体强大的可以比暴制暴,被欺辱后反过身欺辱别人;心理强大的,可能会越过被逼自杀的那道坎。那些无法让自己强大的,可能成为了自然法则的牺牲品。
影片中所展示的,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在寻求公力救济无果的情况下,小混混那一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却成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这种被保护的自力救济专属于影片主角的幸运,现实中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这样的待遇。
三、执法者的无力感
就个案而言,执法者更看重证据,更尊重法律。
未满14岁的孩子严重刑事犯罪束手无策,轻微刑事犯罪的处罚又对施暴者不痛不痒。
法律背后更多的问题,我们根本解决不了,比如还有校园内部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杀人诛心”是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的。
这种软暴力在人心理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大于身体暴力,心理阴影的面积大到无法计算。
我们告诉孩子有法律意识、保护好自己,更要告诉他们做强大的自己,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但实际上,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面对攻击都很难淡定,更何况是孩子呢?
自己去承受,去背起这些痛苦,是一件太艰难的事。
四、先保护自己,再保护世界
我们凭什么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到底谁能给出一个答案?
当女主角被欺凌之后依然怀揣“保护世界”的梦想,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也与那些看到同学尸体无动于衷的孩子形成了对比。
为她盖上衣服、为他选择报警,这一系列的正义举动并没有获得点赞,反而惹祸上身。
当初被欺凌报警之后没有了下文,反抗就必须接受法律制裁。
这好像与我们的“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背道而驰,然而电影所展示的冷漠、无情似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稀有。
如果这种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挺身而出?去保护弱者?去无私奉献?
恐怕我们也没有那个勇气,也不敢相信如此实现正义的后果到底是利还是弊。
一句“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不过是对公立救济彻底失望后,完成自力救济的自我安慰罢了。
最后,希望孩子们知道,尽管成长的痛苦需要自己来背,但是这个世界依然有一大票群体在为了保护你们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就像高考当天的绿丝带、就像网络app的青少年模式、就像帮教一体化的不断探索、就像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征求的意见。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知道,但请你相信,我们一直在朝这方向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