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金
张爱萍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他曾经参与领导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并在老子故里鹿邑县创办了抗大干训班(全称“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培训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回忆他的这段革命历史,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久远的现实意义。
创办抗大干训班
1938年10月,张爱萍奉命到鹿邑,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统战工作,并在鹿邑抗联政府县长魏凤楼(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创办了抗大干训班,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抗日前线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
抗大干训班校址设在县城书院,先后培训学员两批,计400余人。干训班男女兼收,报名者带一份简历,经面试合格后录取。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按时统一上课、训练、作息。张爱萍也和全体师生同吃同住在学校,每天5点起床出操。干训班发扬延安抗大的作风,天天出板报、办专栏,还唱歌演戏,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军事训练,充满了官兵平等师生友爱的氛围。学校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周末也不休息。学员上课、军训集中,讨论、自修、文体活动多是分组进行。张爱萍亲自授课,带领学员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授“游击战术”知识,讲述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等辉煌战例。他博学多才,讲课时常常不带讲义、笔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如:他在讲“战士”二字的含义时说,战士不光只有战斗之士的含义,作为战士,还必须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本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胸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胆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之情怀,“百能千能而不厌不倦”之追求。他要求学员,一定要做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开门办学按需授课
为了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牢固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于救国战局需要,张爱萍决定面向社会开门办学,还给学员增加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课程,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带兵打仗的本领。
宣传发动。干训班学员创办了《洪波报》,每三天一刊,共出版30多期。报刊上刊登了毛泽东同志指导抗日战争的相关著作,转载了《新中华报》《拂晓报》的一些消息,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统战政策等。报纸发到抗联政府所属机关、驻军部队、民间团体和我党在农村发展的各个党团组织。学员还编写了抗日三字经、民歌、童谣等,打印成册广为传发。广泛深入的宣传,对豫皖苏边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战训练。干训班对学员进行拉练、射击、格斗等实战训练,并定期组织演习。
保卫鹿邑。1938年11月14日,日军骑兵百余人,伙同汉奸,在三辆坦克的掩护下侵占了鹿邑县城。为了打击敌人收复失地,15日夜,张爱萍带领学员30多人,反穿棉大衣,率先从东南城角越过城墙,活捉了哨兵,端掉了岗哨。魏凤楼带兵随后赶到。他们同心协力,全歼日伪军一个中队,收复了县城。1939年4月24日下午,日寇伪军1000余人二次围攻鹿邑县城,魏凤楼率部拼死抵抗。张爱萍一边组织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和部分学员有计划地将当地群众和军用物资安全转移,一边带领100多名学员驰援魏部。他们在西南城角激战4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使广大军民和大批军用物资得以脱险转移。
服务于抗战。学员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张爱萍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农村开展民运工作,支援抗日前线。主要任务是: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发展民间抗日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入伍,抗日御敌保家卫国;筹措钱粮物资,填补军饷空缺;化解社会矛盾,统一抗战目标。在张爱萍的正确领导和学员们的辛勤努力下,鹿邑城镇农村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半年之内,先后有5000多名热血青年加入抗日队伍。
历史的丰碑
广大干训班学员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在战争的风雨中茁壮成长。他们每个人的毕业证上,都有张爱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题词。张爱萍非常关心学员的进步和成长,把他们一批批送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担重任挑大梁。他推荐李子木、赵清景、张笑南赴延安抗大继续深造;派姜林东、林源到豫皖苏军区工作;调高颖敏、王毓行、田文灿等人到边区工委机关任职。其他学员有的被送到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有的在本地党政机关及其他部门工作。这些学员大部分都入了党、提了干。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作出了应有贡献,使抗大干训班这块丰碑闪光永存。
张爱萍在鹿邑创办抗大干训班,只是他当时在此工作的一个缩影。党中央在1939年12月30日致电边区党委:“你们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计划是对的,并已开始获得了成绩……”
开国中将肖望东在回忆新四军的这段历史时说:“四师的骨干是在鹿邑发展起来的……四师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是与鹿邑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这是对鹿邑人民的高度赞赏,也是对张爱萍老将军在鹿邑工作期间的全面总结。
(本文资料来自《鹿邑文史》《中国共产党鹿邑县历史》《鹿邑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