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原创 楚飞飞 楚飞飞2024年10月15日 18:30北京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刚猛,恭敬而安详。
这句话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所体现出来的神态。孔子温和而不失严厉,言行举止有威严但不凶猛,仪表神情恭敬而安详,这是孔子的德行修养所形成的君子风度。这样两面不失的性情,就如同我们时常说的,至善之人至恶,有情之人绝情。那是在历尽千帆之后,看透世间的是是非非,爱恨贪痴,磨练自己的格局心量,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描述君子的这三点:“远远望去庄重威严,与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义正词严”,正是孔子的生动写照。“温而厉”,内心温和,说话和颜悦色,做事专注而享受,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温和的人,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令人容易亲近。人在放松的状态,能更好地学习。然而,每个人的习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如果没有精进的修行,是不可能从士到君子、从君子到圣人的,“厉”就是让我们放松而不放逸。严肃的目光和庄重的姿态,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威严,不敢过于随便。这种威严来自于对原则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会因为私情而偏袒,不会因为利益而妥协。弟子冉求在求学中有退缩之心时,说自己并非不喜欢老师的学说,只是力量不够,孔子严肃教导他:力量不够至少也要走到中途,而你现在还未开始用力就停止了。冉求在老师的严肃教导和鼓励下,最后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深爱的弟子颜回去世时,因为家里很穷,配置棺材时买不起外棺。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为颜回做外棺。孔子直接拒绝了他,告诉他身居大夫之列不能徒步出行,这不合礼仪,而且自己的儿子鲤去世时也没有外棺。这些说明孔子虽然温和,但原则却很清楚,不轻易改变。“威而不猛”,有威严,但不会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不怒自威的神情,正是源于内心坚定。孔子曾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也不牢固。人的庄重感是在生活中克服困难,解决痛苦,深刻理解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后,才能自内而外的体现出来。庄重的人,不妄自菲薄,不嘲笑他人疾苦,不轻视困难,也不会盲目乐观。内心笃定,充满力量,别人不敢轻易造次。孔子从小生活贫寒,受了很多冷落,学了很多技术,母亲的坚强勇敢也使他成为重情重义的人,他的心智超过很多人,所以处世庄重,而绝不凶猛。普通人通过发怒和权势压人,这种威严会遭人厌恶,带来反抗。而君子的威严通过个人的修养和智慧来实现。“恭而安”是一种舒适的内心状态,恭敬却不拘束,内心无忧无惧,安详自在。一个人只有在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有了深刻理解和适应后,才能主动而有意识地选择这种自由。职场中,恭而安的员工在与上司交流时,能够保持礼貌和尊重,同时又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既对上司的恭敬,又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家庭关系中,恭而安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能够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约束。既尊重孩子,又能使孩子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成长。社交场合中,恭而安的人能够礼貌地与他人交流,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既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又能够保持自我的舒适和自在。处理冲突时,恭而安的人能够用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同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既尊重对方,又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利益。面对挑战时,恭而安的人既不轻视困难,也不因外界的波动而失去自我,他会选择谨慎地思考,大胆地出击。
轻松一刻:
弘一法师说:开悟,就是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修行,就是一个人开悟之后把所有的缺点改正过来。当你接纳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接纳的过程就是磨炼你的格局和心量,直到把你磨成一个心性稳定的人,让你的修行愈发圆满。修行不能消除烦恼,但是可以让我们看清烦恼的来源,从而平心静气接受而不内耗。修行让我们在生活的历练中看见更好的自己,从而拥有坚定的心智,可亲的面容和不可亵渎的气质和精神。
这里是楚飞飞,感谢你读完这篇文章。“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必然能找回自己,不负初心,求仁得仁。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