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柘城文艺
陈惠公是陈国第二十四代国君,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29年至公元前506年,执政23年。惠公是他薨后的谥号。
过去在胡襄的陈氏,大部分是陈胡公迁居宛丘之时遗留下来的妫氏族人,一部分是陈国内乱或者灭亡之时,因避乱迁来的族人。本章重点介绍陈惠公,是因为柘城境内的陈氏,都认陈惠公为始祖。
陈惠公原名陈吴,他的祖父是陈国第二十二任国君陈弱陈哀公。其父是当时陈国太子陈师。陈哀公在位期间,娶了两位郑国妻子,分别叫长姬和少姬。长姬生下太子陈师,少姬生下公子陈偃。此外陈哀公还有两名宠妾,长妾生子名陈留,少妾生子名陈胜。陈哀公四个儿子中,他最宠爱公子陈留,因为他年纪最小,他还特意将这个儿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在陈国司徒的陈招来照顾。但是,他这一托付却给陈国带来了灾难。
陈哀公三十四年三月,陈哀公病重,司徒招将太子陈师杀死,私自将陈留立为了太子。陈哀公很生气,想除掉司徒招。可是,他病重期间已经力不从心,司徒招先发制人,发兵包围皇宫,逼迫陈哀公自缢而死。陈哀公死后,司徒招就把陈留立为国君。这年四月,陈国派使节去楚国报丧。楚灵王得知陈国内乱,便杀掉了陈国使者,派公子弃疾举兵征伐陈国。临时国君陈留见都城不保,连夜逃往郑国。这年九月,楚公子弃疾灭掉陈国,自立为陈公。
陈吴在他父亲陈师被杀后,逃到了陈国属邑株野胡襄城,轮流在胡襄同族家里寄宿。陈吴在这里避难的时候,虽然族人对他照顾得很好,但因为胡襄离宛丘较近,他仍然是寝食难安,恐被楚兵追杀,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半年后,陈吴辞别同族,逃往晋国。五年后,楚国公子弃疾弑杀楚灵王,回国自立为楚平王。为了争取诸侯各国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王位,楚平王便放弃了对陈国的占领,全面退兵。他又派人到晋国找到陈吴,回到陈国当陈侯。于是,陈吴就成了陈惠公。陈惠公以他的祖父陈哀公去世那年为元年,在位23年。陈惠公临终遗言,为报当年胡襄同族的厚恩,死后要埋在胡襄。据慈圣虎陈《陈氏家谱》中的《柘邑陈氏族谱自叙》记载:“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而溯其始,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配以元女太姬,以备‘三恪’,世守侯爵,即以地为姓。其后为楚所灭,惠公遂徙居属邑柘城东,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
陈惠公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06年,陈惠公薨,其子陈柳继承王位,史称“陈怀公”。据慈圣镇虎陈《陈氏家谱》记载,陈惠公死后葬在他曾避难过的地方胡襄城,其墓为老龙堌堆。同时,光绪版《柘城县志》也有记载:“陈为楚所灭,陈公寄食于胡襄周围各十里,今城东三十里即胡公之墓。”其后裔在豫东一带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尊陈吴为始祖,以胡襄为家。由此可见,过去在胡襄一带,陈氏族人很多。可是,到了南宋时期,胡襄一带地势相对低洼,经常遭受黄河泛滥的侵扰。在大金统治时期,陈氏族人为躲避洪水之患相继迁居别处。但也有一支陈氏族人,迁居到慈圣镇虎陈一带,筑建起虎陈寨,使柘城境内的陈氏族人保留下来。现在,这支陈氏分居在全县各个镇,村庄不下20个,人口不下5万人,历代都有名人出现,十分辉煌。
注:文稿来源于李树峰著《柘城通史》
李树峰,岗王镇李中口村人,1963年6月生,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柘城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县政协常委。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编著出版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为县政协编辑出版《改革记忆》、《炎帝朱襄氏文化研究》、《柘城文史》(三辑)、《乡村记忆》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获全国群星奖,全省群星奖、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标注来源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告知,我们即时删除。